在走遍世界盡頭之後,卡普蘭將回到出生之地
省思在中國崛起的今天,這座「西進的帝國」將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
《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世界的盡頭》、《南中國海》、《地理的復仇》、《歐洲暗影》作者
《西進的帝國》以洗鍊而動人的文筆描繪從東岸到西岸的美國地景,檢驗形塑美國國力的地理特質,為美國外交政策提供貼近草根現實的思考架構。
相較於卡普蘭先前的地緣戰略論述,《西進的帝國》較具個人色彩,結合親情、回憶、鄉土情懷、愛國意識,以及個人知識體系的養成,從略具自傳性質的手法、深具抒情風格的文筆,審思美國的地位與未來。
青年時期經常奔赴美國各地進行採訪報導的卡普蘭,回顧兒時與父親四處遊歷的情景,以及當卡車司機的父親描述年輕時驅車穿梭在美國大地的故事。年幼的他已經領略到《讀者文摘》一篇故事中的父親在攜家西行時所說的「征服洛磯山」這句話的意義,那是由東往西穿越美洲大陸的旅人體會到的心境,也是美國先民開拓精神的一種寫照。
二○一五年春,作者從麻薩諸塞州自家出發,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泛美公路之旅,從東部的「垂直地景」(人口稠密區往上空發展的地景,較為閉鎖而缺乏開闊視野)馳向西部天高水長的「水平地景」。這也是作者在踏遍「世界的盡頭」之後,將畢生思索凝聚在美國大地上的一趟終極旅程。但這次他的角色不是單純的旅人,也不是在做新聞報導,而是帶著分析家的眼光,以及悄悄聆聽眾人聲音的耳朵,總結他對美國地理及歷史人文的思考,細緻分析地理因素(緯度、水文、陸地與海洋的配置、土地特性等等)對美國命運及國家投射力所造成的影響。
美國東、西各接鄰世界兩大洋,左摟歐非,右擁亞澳;密西西比河流向加勒比海,為美國開啟通往大西洋與太平洋(經由巴拿馬運河)的門徑,塑造大國命運。而美國之所以在二十世紀享有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力量,一大部分是發揮先人由東往西開拓,發揮「征服落磯山」那種打天下的精神所獲的成果。
本書的撰述目的是透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如父親年輕時的旅行記憶,歷史學者的「希望地理學」,遼闊無邊的北美荒原,以及朝中國蔓延的大海,描述美國這個世界的巨人。父親的旅行為作者提供無盡靈感;歷史學家建立必要且可操作的論述架構;荒漠代表必須克服的挑戰;西側汪洋則象徵美國的對外關係,一方面承載美國的國際責任,一方面也隱約預示不斷往西行進的巨人身影最終將在那裡逐漸消解。
在這個消解過程中,作者期許美國憑藉地理賦予的優勢,及其所造就出的影響力,在二十一世紀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中持續發揮正面的制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