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也利他的時代來臨!
把好點子變成永續的好生意
創造社會、環境、經濟的三贏!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是當今方興未艾,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
用創新商業模式,改善社會、經濟、教育、環境等問題
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
《社企力》是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趨勢」的實戰聖經,
由「社企流」作者群與國際社會企業平台攜手打造:
●獨家收錄世界頂尖社企培育組織 UnLtd 「社企創業:實戰手冊」
●12 位知名華人社企先驅的創業心法
●10項社企創業的利基評估指標
●42組全球╱在地指標型社會企業的經營祕訣
●社企生態地圖:台灣╱亞洲╱全球社企趨勢
【書籍簡介】
近年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全球蔚為風潮,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在台灣,年輕世代投入社會企業的比例增加、新世代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登上國際舞台發聲,引領當下與未來的創新創業風潮。
本書收錄42個精彩案例證明:用愛創業,做好事也能獲利永續!
●比利時Mobile School 為無法到學校上課的街頭孩童打造行動學校,把教室搬到他們面前。
●印度日本KURKKU向印度棉農公平契作有機棉,跨界合作,將環保意識推向時尚最前線。
●西非Kuapa Kokoo 農民合作社在西方巧克力市場創立獨特品牌,提升農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台灣以立國際,鼓勵年輕人加入國際志工,投入鄰近開發中國家扶貧自立、改善環境的工作。
●德國香港的黑暗中對話,將視障者生活感受設計成「黑暗體驗課程」,發掘他們的自我潛能。
⋯⋯
社會企業透過創新的商業力量,追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因而成為MBA課程、青年創業最熱門的顯學——它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非營利組織、慈善扶貧的既有思維,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它為開發中國家的環境、醫療、教育、就業,開創脫貧自立的方案。在國際間,社會企業被證明是「可擴張與永續經營」的創新商業模式。
社會企業「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和一般追求最大獲利的企業相比,具有以下創新之處:
——社會企業同時滿足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重底線的要求。
——社會企業擁有更多「社會資本」,可獲得人們因認同而提供的各種支持。
——社會企業可透過社會投資報率(SROI)、社會影響力指標,吸引更多投資。
——社會企業的盈餘主要用來再投資於社企,繼續解決問題、擴大影響;而非僅為出資人謀取最大利潤。
——社會企業必須有「持續創新的能力」才能永續經營、創造更大效應。
在台灣,社會企業持續成長,許多社企創業家在這塊土地深耕,運用不同商業模式,改善就業、環境、教育、文化、食農、能源等問題,受到社會企業感召而投入的青壯世代也持續增加。
作者「社企流」是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本書結合國際趨勢分析與精選案例,
從社會企業創業心法、創新法則到永續經營,引導你把好點子變成永續的好生意,打造社會、環境與經濟的三贏!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胡哲生|輔仁大學企管系社會企業學程教授
顏漏有|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
推薦人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馮 燕|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王文華|夢想學校創辦人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趙如媛|時代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素蘭|數位時代雜誌社長
余宛如|生態綠創辦人
許毓仁|TEDXTAIPEI創辦人
華人社會企業先驅●專文點評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吉仁|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吳必然|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
顧 遠|上海AHA社會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人
魏華星|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吳惠蘭|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鄭志凱|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陳冠學|前社會企業創投諮詢顧問
作者
社企流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致力於透過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促進永續發展。透過媒體、專案、育成3大服務,讓此概念在台灣從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到如今3人中就有1人了解。
2012 年社企流中文版網站上線, 2017 年推出國際版網站,10 年來累積超過 5 千萬網站訪客、10 萬名社群追蹤者、 5 千篇文章與超過 20 個深度專題,提供讀者國內外最新的社會創新相關趨勢、案例、評論,亦出版《永續力》、《讓改變成真》、《開路——社會企業的十堂課》等 3 本專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析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趨勢與精彩個案。
●社企流網站 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臉書 www.facebook.com/seinsights
目錄
作者序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推薦序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胡哲生╱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教授
●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第一章 社企流:12個城市的社會企業考察筆記
第二章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
●跨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新力量
●社會企業的三重基線:社會、財務、環境
●社會創業家:變革的推動者
●社會企業:新的公民運動
●Q&A:關於社會企業你一定要知道
●全球社會企業大事記
第三章 從點子到行動:社會企業全球亮點
01 好萊塢女星,化身綠色創業家
02 印度女運將,請妳放心搭乘
03 藏民犛牛絨,打造溫暖時尚
04 用故事的力量,發動社會變革
05 多背一公斤,旅行更有意義
06 白天踢足球,晚上變綠電
07 救命水壺把污水變好水
08 千元洗衣機,金字塔底層新商機
09 低價百元保溫袋,搶救貧窮早產兒
10 一副眼鏡,改善的不只是視力
11 全世界CP值最高的眼科醫院
12 手機預付卡,看病也能通
13 搭可樂便車,送藥到偏鄉
14 英國街友帶你逛「看不見的倫敦」
15 打造廉宜的幸福綠住宅
16 米糠發電,照亮印度鄉村
第四章 改變世界的12堂社企課
[經濟發展]
01 [日本印度] Motherhouse 一個有溫度的時尚品牌
●創辦人山口繪理子:「我想讓每一個顧客的消費行為,都可以和住在地球另一端人們的笑容聯繫在一起。」
02 [中東] Green Olive Tours 大開視界!以巴邊境的另類旅遊
●創辦人Fred Schlomka:「以深度文化導覽行程,帶領遊客體驗以巴衝突歷史成因、創造在地旅遊經濟。」
[教育文化]
03 [比利時] Mobile School 移動的學校,失學孩童在街頭也能上學
●創辦人Arnoud Raskin:「如果孩子們沒有辦法到學校上課,我們就把學校搬到他們面前。」
04 [美英] Better World Books 打造舊書的第二人生
●創辦人Xavier:「讓二手書得到新生,降低環境破壞,並以獲利改善世界上的文盲問題。」
[環境醫療]
05 [美國] Patagonia 課徵自己1%地球稅的綠色品牌
●創辦人Yvon Chouinard:「在死掉的星球上,沒人有生意可作。」
06 [台灣東南亞] ELIVE以立:國際志工,將技能、資源帶給有需要的地區
●創辦人陳聖凱:「透過國際志工追蹤式的學習和服務,鼓勵年輕人投入鄰近開發中國家扶貧自立、改善環境的工作。」
07 [香港] 長者安居協會: 平安鐘,拯救獨居老人的即時雲端服務
●協會顧問馬錦華:「面對老齡化的未來,我們建立24小時運作的關懷及呼援服務中心,打造香港長者的社會安全連絡網。」
[弱勢就業]
08 [德港台] 黑暗中對話: 讓視障者發掘自我潛能
●香港創辦人張瑞霖:「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將視障者的生活感受設計成黑暗體驗的課程,讓他們發掘自我的潛力,也發揮社會影響力。」
09 [英國] Fifteen Restaurant 美食起義!15 歲青少年變身大廚
●創辦人Jamie Oliver:「我想為倫敦人開一家提供上好食物的餐廳,也讓失學失業的青少年學會養活自己的專業技能。」
10 [國際] The Big Issue 街友變身街頭的超級銷售員
●創辦人John Bird:「透過街頭販賣雜誌的互動,讓街友接受訓練、結交朋友並從勞動中培養責任感,重新掌握自己對生活的主導權。」
[農業發展]
11 [西非] Divine Chocolate 西非農民的巧克力夢工廠
●創辦人Kuapa Kokoo 農民合作社:「在西方巧克力市場創立屬於自己的獨特品牌,提升西非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提高可可農的生活水平。」
12 [日印] Pre-Organic Cotton 支持印度棉農的永續綠色時尚
●創辦人KURKKU執行長:「我們向印度棉農公平契作有機棉,和設計師、藝術家、音樂家跨界合作,將環保意識推向時尚最前線。」
第五章 台灣社企地圖亮點
●看見台灣社會企業
●用愛創業:台灣社會企業巡禮
●採購特定族群的產品服務
●創造特定族群的工作機會
●提供滿足社會或環境需要的產品服務
●透過研發,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第六章 Action! 加入行動者的隊伍
●我想參與社企活動
●我想在現有工作崗位上支持社企
●我想成為社企的一份子
●我想創立社企
●社企生態地圖:消費通路、交流活動、社群媒體 、教育推廣 、提案競賽 、求才資訊 、顧問諮詢、資金創投、認證系統
[別冊] 社會企業 :創業實戰手冊
全球頂尖社會企業培育組織UnLtd,心法傳授10大創業要訣
Step 1 界定你的願景、使命與價值
[社會改變模式: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Step 2 描繪你的商業獲利模式:自我造血、永續發展
[商業獲利模式: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李吉仁]
Step 3 找到你適合的法律位格:立法與認證系統
[法律地位選擇: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 吳必然]
Step 4 釐清你需要的人力資源:適才適用,事半功倍
[人力規劃: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陳一強]
Step 5 建立你的營運計畫: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整體經營分析:上海AHA社會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人 顧遠 ]
Step 6 擬定你的行銷策略:找出品牌的
序/導讀
作者序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社企流」萌芽於二○一一年夏天。當時我因工作接觸到英美等國各種社會創新、創業模式而深受感動和啟發,也有幸認識了一些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努力的朋友。
我們發現,社會企業在台灣是一個持續成長、潛力無窮的新興領域,許多創業家已在這塊土地上深耕數年,運用不同的商業模式,改善關於弱勢就業、環境保護、教育文化、農業經營等社會問題,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希望投入的青壯年也益發增加。
但台灣的社會企業,在大中華區、亞洲,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上,交流與能見度都較低。一來國際交流活動皆使用英文溝通,以華文為母語的台灣創業家們參與度有限;二來台灣社會企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創業家多在各領域單打獨鬥,不確定同儕與各種資源(如資金、顧問、研究、產業交流等)何在。
從當下能做的事開始
有感於這個領域的資訊不對稱與缺乏連結,當時便有了「成立一個社會企業主題網站」的想法,專門撰寫、分享與溝通有關社會企業的資訊與資源。與幾位前輩討論,以及有了靖恩、玟成、祖儀、宜萍、博淵、荷傑等熱血夥伴的加入,「社企流」於二○一二年二月六日正式上線。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也是社會企業先驅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說:「從自己開始,做些有開創性意義的事。」這也是我們的初衷。社企流的LOGO傳達了我們的使命:希望透過以華文介紹「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累積大家對於「運用創新商業力量改善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降低知識落差;也希望創造出各種交流圈,讓在不同領域或地區的社會創業家們互相交流,將台灣、兩岸三地、甚至全球社會企業領域串連起來。
社企流於二〇一二年成立後,致力以「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之使命,打造華文界最全面且完整的社會創新創業主題平台,提供民眾更全面與易懂的認識管道、並使有志投入的夥伴具備更堅實的能力採取行動。走過站穩腳步的二○一三年,我們註冊為正式組織,一步步朝著永續經營邁進;二○一四年則代表另一個新階段的展開──除了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與活動,我們也積極提倡From Idea to Action(從點子到行動)的實作精神,整合想創立或支持社會企業的資源,讓更多改善社會的好意念與行動,能從這裡萌芽茁壯。
而今,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問題加劇,迎來永續發展意識抬頭的時代。「永續發展」是一門通用型知識,亦是一套規範性的世界觀,提出人們應努力的方向——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發展的同時亦不可影響後代的生存,以期達到世代正義(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的目標。
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ESG 成為全球共通語言,社企流亦跟著國際趨勢、並發起國內調查,決定轉換過去以「社企力」為核心——為社會企業強化體質、倡議推廣的服務模式,擴大至「永續力」的層次——為公民搜羅國內外永續新知;為組織培養永續人才,提供創業者與從業者增能資源;為企業擔任顧問媒合社會創新組織,共創社會創新工程。
回顧創立十年,社企流發揮了「倡議推廣」、「創業育成」等兩大平台功能,讓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社會創業這些在台灣從相對陌生的名詞,到如今成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了解的概念。社會創新精神在台灣從萌芽到茁壯,除了更多社會創新組織成立,越來越多企業也逐漸具有社會創新思維和永續意識,台灣有了相對於過去更成熟的生態圈。
二〇二二年社企流成立滿十歲之際,我們將《社企力》再版,並推出系列新作《永續力》一書,從自我探索、人才培育、企業合作等面向,為「公民、企業、社會創新組織(含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培力永續思維與專業。
衷心感謝所有至今參與社企流的朋友,也期望有更多新朋友一起加入這個社群交流學習,並不吝給予我們支持指教。
推薦序一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企力》一書的出版,代表了台灣年輕人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社會企業表面上看起來理想而浪漫,但真實情形是,社會企業代表了一個事業體已經超越一般公益組織的角色,必須更務實地來看待;因此,我想在這裡分享這幾年我們透過「公益平台」輔導個人或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經驗,希望對年輕人有所提醒與幫助。
以公益領域來說,近年許多年輕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熱情,投入NPO(非營利組織)作志工,透過該組織長期積累的經驗,學習傾聽和調整,這會是非常好的訓練。我一直相信,年輕人作志工不是施捨,而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將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社會,學習和社會溝通,並探索自己的生命價值。
而對於有了志工經驗,想要進一步直接投入或成立社會企業的年輕人,我想特別給大家一些提醒和叮嚀。
投入社會企業,等於是將自己赤裸裸地曝露在商業機制的競爭環境裡,這和作公益或作志工非常不同;如果你的社會歷練或你對商業市場的瞭解不夠,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一個災難,甚至傷害原初的熱情。而即使是很有經驗、已在商場歷練過的朋友,若只憑藉過去的商場歷練,或走到偏鄉還是用自己的城市思維、面對弱勢族群還是用主流社會的價值來經營的話,一定會遇到問題,因為你幫助的對象可能還沒有準備好,直接進入市場競爭有可能造成他們進一步的傷害。
因為,社會企業是站在一個不同的起跑點上——相較於一般企業經營一定是找最棒的人經營,社會企業相對地有它的障礙,一開始可能需要給予較多支持、陪伴或外界的資源協助,消費者也大多是抱著支持的態度而購買產品,因此,社會企業一開始還無法變成一個完全可以獨立、並在主流社會中競爭的模式。
以我們在「公益平台」輔導轉型成功的個案來說,並不是只提供金錢或外部資源就足夠,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陪伴。首先要先觀察被輔導對象本來就具有的特色及可能欠缺的內容,先發揮他們的天賦,進而帶入學界、業界的專業資源加以輔導或協助,讓他們可以從中學習並成長。例如我們在原住民的部落,先是觀察它們的文化特色,引進專人協助做必要的包裝,在共同的參與中讓他們找到自信,最後再廣為宣傳,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對於完全處於弱勢的團體,當找出可以接近成功的模式後,我們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做你看」,第二階段是「我們一起做」,第三階段才是「你做我看」,當準備好進入競爭狀況我們會從主動變被動,讓他們明確地知道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完全對自己、對顧客負責。要讓特定族群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但是在旁邊還是要隨時協助行銷、公關及必要的提醒。然而,這個過程假設沒有NPO長期的陪伴,是很難作到的。我想提醒對社會企業懷抱熱情的年輕人,歐美等國社會企業的成功模式並不能原封不動、直接移植到台灣。任何一個要在地生根的社會企業,都必須謙虛地傾聽,蹲下來觀察、瞭解環境,抽絲剝繭地找出對方特色並認識自己的能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將來的社會企業勢必需要更多擁有不同專業的人才投入,不能只是憑藉熱情,我們必須為社會企業找出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未來,才會真正具有競爭力。
《社企力》作者群「社企流」是一群有熱情、有理想也有行動力的年輕朋友,我非常肯定也非常認同。很高興此書能引介各國社會企業的案例和最新資訊,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更關心社會企業的發展,期待我們能攜手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願以此互相勉勵。
推薦序二
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陳東升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社會、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批評反省這些問題,或者捲起袖子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社企力》描述社會企業引發的社會變遷模式,就是告訴我們一些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操作方式,不是依靠政府的資源,這樣可以不必受到受補助而失去自主性,而是由公眾組成公民團體從市場上取得永續運作的資源,所以這個公民團體不是一般的非營利組織,而是為了達到公共利益的社會企業。
這一條社會創新的路徑,是在國家、市場或非營利組織之外,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第四條路。
雖然透過社會企業改變社會不是萬靈丹,但是社會企業在國際間廣泛受到重視並不是偶然;除了傳統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失效了,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跨界、跨領域、跨議題的突出特性。
社會企業結合公民社會互惠和市場效率的原則,發展出一種新的組織模式,也因而吸引來自傳統助人專業領域培育出的各種不同學科的人才、資源,共同參與社會改革;由於不同領域、不同想法的匯流,社會創新、社會創業家精神也變得更為普及。
在台灣,有關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倡議,是來自管理學、社會學兩個不同的軸線,一方面是企業強調社會責任,或是應用管理法則來創設社會企業;另一方面,社會學、社會福利領域則希望在政府補助、捐贈之外,能在市場上找到自主財源的運作方式。
兩者的相互補充、相互平衡,對於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較不致於因為進入市場而完全受到利益極大化原則與效率原則的支配,反而可以在極簡資源、適當科技、最大多數人可負擔產品等概念的引領下,讓社會企業開展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推薦序三
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胡哲生 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學程教授
當社會陳疴或新奇的社會病,無人可以或願意解決的時候,抱持社會關懷的任何組織,以企業所擁有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可以拿出有正面改變的新行動。社會期待新的技能與新的組織心態,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薦序四
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在台灣,營利事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已行之有年,過去也有相當多的公益組織如基金㑹╱協會,對解決社會問題扮演關鍵的力量。這幾年「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台灣亦開始在相關機構及人士的推動下,逐步建立社會企業生態圈並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我們也看到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可以說,社會企業在台灣已逐步邁入成長發展的階段。
二〇一一年,我在國際專業會計及顧問公司服務將近三十年後決定退休回到台灣,我深刻感受到台灣正在蓬勃發展的網路、文創及社會企業創業熱潮。以我過去在北京及上海發起成立「AAMA 搖籃計畫」的經驗,在數位時代及華鴻創投的支持下,與好友詹宏志先生共同發起設立「AAMA台北搖籃計畫」,希望透過這個創業公益平台,協助台灣的創業家。有感於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就決定在「AAMA台北搖籃計畫」中,特別包括其中的社會企業創業家,我個人也擔任「台北搖籃計畫」社會企業的導師;因為對社會企業的關注,讓我有機會認識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我個人很佩服她及一群年輕朋友對於推動社會企業的熱情與投入。
《社企力》是社企流出版的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的專書,書中並報導全球及台灣代表性社會企業案例,同時分享社會企業培育組織UnLtd獨家授權之社企創業要訣,對於想了解社會企業的朋友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一直支持社會企業的朋友是深入了解社會影響力的一本好書,對於想創立社會企業的朋友更是一本非常好的創業實戰手冊。
期待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台灣有更多人加入關心、支持及創立社會企業的行列。相信透過社會企業的發展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並讓我們社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