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是外星人蓋的嗎?
圖坦卡門陵墓真的帶有法老的詛咒嗎?
外貌特殊的異端法老阿肯那頓其實患有某種疾病?
古埃及人這麼重視木乃伊的製作是為了死而復生?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由專業考古學者引領你進入真實的古埃及世界。
金字塔、法老陵墓、埃及豔后的傳說……
引起全世界埃及狂熱的尼羅河古文明,
所遺留下的遺跡、神殿壁畫、神話、文物,
這些素材令後世驚嘆、著迷,
並且被轉化成藝術、小說、紀錄片及娛樂。
1898年,從神殿廢墟遺址發掘的納爾邁調色板,
據估算製作時間約為西元前3100年,
調色板雙面皆有精美且複雜的浮雕圖案,
為古埃及研究者提供了許多窺看過去的線索。
藉由納爾邁調色板上的諸多細節,
從歷史、文字、王權、宗教、葬儀信仰等切點,
試圖重現數千年前的古埃及樣貌。
古埃及研究的影響遍及大量當代議題,
從語言學、非洲中心主義(Afrocentrism)到異教崇拜,
還有牽涉外星人的古怪理論。
本書藉由第一手古埃及考古及歷史研究,
在種種神祕色彩及新時代偽科學中尋找真實證據,
並且探究埃及對於過去和現代西方社會思想的影響。
同時也試著進一步探討,
為何古埃及人的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吸引著我們。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作者
伊恩.蕭(Ian Shaw)
伊恩.蕭是英國利物浦大學埃及考古學研究員,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埃及學客座教授。他在阿瑪納(Amarna)、古洛布(Gurob)和孟非斯(Memphis)等城市、帝王谷以及Hatnub、Wadi el-Hudi、Gebel el-Asr和Wadi Hammamat等古老採石場和礦場進行了挖掘和調查。他的著作包括《牛津古埃及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2000)、《古埃及材料與技術》(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2000)、《大英博物館古埃及詞典》(The British Museum Dictionary of Ancient Egypt, 2008)、《古埃及技術與創新》(Ancient Egyptia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2)和與伊莉莎白.布洛克森(Elizabeth Bloxam)合著的《牛津手冊:埃及學》(The Oxford Handbook of Egyptology, 2020)。
譯者簡介
趙睿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博士,喜歡文字和毛線的一切。譯有《大腦裡的珍.奧斯汀》、《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窮忙》、《時尚受害者:時裝工業奪命圖鑑史》等書,目前致力於推廣編織英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重建古埃及
第三章 歷史
第四章 文字
第五章 王權
第六章 身分認同
第七章 死亡
第八章 宗教
第九章 埃及熱潮
第十章 文化遺產
年代表/詞彙表
致謝/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序/導讀
前言
了解古文明的方式之一,就是讓自己沉浸在殘存的證據中,以埃及來說,顯然不缺這類素材,從棺材、墳墓、神殿壁畫、神話、禱告文,到不起眼的日常民生用品都有。但如果想真正洞察過去,我們就必須認識各方面的古埃及文明,如何受到發掘、記錄(以物品來說,往往脫離了原本的背景環境)。我們也必須了解自己的觀點一直受到影響,除了來自眾多的學者,是由他們發掘並詮釋了各個地方、物品及文本,也來自現代把這些吸引人的素材轉化成藝術、小說、紀錄片及娛樂的種種嘗試。因此,本書試著從埃及學中尋找見解(偶爾也會看看偽埃及學),藉此想辦法接觸古埃及本身難以捉摸的特性。
古埃及文化──指的是一種明確定義的現象,以非常特別的具體形式,用多種方式,透過一套獨特的文字傳達給我們──有某種令人印象深刻、明確可見的目標。在亞斯文(Aswan)城市以南數英里的地方,菲萊島(Philae)上的伊西絲女神神殿(temple of Isis)有面牆上刻著一段簡短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意義不在於那段文字的內容或含義,而在於日期──該段文字寫於西元三九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是確認已知象形文字使用的最後記載日期。古埃及的語言存活時間比較長(菲萊神殿〔Philae temple〕也保有「世俗體」[demotic]文字的最後塗鴉,它們比較草寫,時間可追溯到西元四五二年十二月二日),某方面來說,這種文字仍然以石化的形式,存在於當代科普特(Coptic)正教會的禮拜儀式文本中。儘管如此,大約在西元四世紀末時,象形文字的使用及其知識,實際上可說是消失了。一直到一八二二年尚─法蘭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解譯象形文字之前,埃及人的書寫世界一直不為人知,學者幾乎全靠希臘、羅馬作者所留下來的記述,或是《聖經》故事中有提到埃及的篇章。古典與《聖經》上的埃及形象因而主宰了新興的埃及學,幾乎到十九世紀末之前都是如此。
在商博良的重大進展一百八十多年後,古埃及研究的影響遍及大量當代議題,從語言學、非洲中心主義(Afrocentrism)到異教崇拜,還有牽涉外星人的古怪理論。本書結合了古埃及考古上及歷史上的研究討論,評估埃及──與諸多符號偶像──對於過去和現代西方社會思想的影響。希望能給讀者一點概念,了解主導現代古埃及研究的某些重大議題,同時也試著去探究,古埃及人的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原因。
正如本書的第一版,大部分的討論(至少開頭如此)著重在納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約3100 BC),概略說明其意義與我們對早期埃及文化了解之間的關聯。接著各章會去探討調色板上某個不同的特點,以此作為出發點去考量古埃及的關鍵層面,例如歷史、文字、宗教和葬儀信仰。我們在這樣的架構下去討論當前的埃及學觀念和發現,有時候則是在偏民粹主義、偏商業化的觀點脈絡中,包括現代大眾媒體對於古埃及的普遍利用。過去十五年來,埃及的文化遺產及博物館有了許多發展──因此第十章是全新的篇章,用來討論各種議題,包括快速重大政治變化在考古及文化上的意涵,從二○一一年所謂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之後,透過短暫的穆希(Mohammed Morsi)政府及目前當政的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而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