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6267129753.jpg

泛蠢:偵測99%聰明人都會遇到的思考盲區

  • 出版社 八旗文化
  • 作者 未分類
  • ISBN 9786267129753
  • 分類
  • 庫存 0 件 (總店)
  • 庫存 (更新中) (理工分店)
MOP $140.0
加入欲購



蠢是常態,聰明人也不例外

別把該慢想的事,丟給快思負責

 

精明如你,為何總是做出令你扼腕的選擇?

貝佐斯、魔球經理人比利.比恩也肯定的決策心法

拒當盤子,就要擺脫思維慣性!

 

沒有人一早醒來就想著,「今天我要做出壞決定」。

然而我們都會做出壞決定,尤其聰明的人,往往會做出愚蠢的壞決定。

從金融危機到高知識分子遭遇詐騙,我們經常看到訓練有素的專家,

在毫無惡意的情況,卻犯下後果慘重的錯誤。

 

▶ 本書揭露「蠢」的一切根源——人類最常忽略的8個思考盲區 ◀

讓你做好心智準備、認知到錯誤、改善心智工具,選出最佳解答!

 

如果不能擺脫思維慣性,極容易掉入大腦先天的「決策陷阱」。大至決定是否要併購一家公司,小至應該為紀念日挑選哪一瓶紅酒,我們交由大腦扛起了理性的重責大任,最後卻和膝反射無異,究竟是哪個環節不夠周全?

本書取材自商業、運動、科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鮮活故事,勾勒出降低犯錯可能的方法,包括「準備」面對常見的心智陷阱,「認知」情境中的錯誤,以及「運用」正確的心智工具來形塑更好的決策。讓讀者做對決策,穩健投資、職場長勝!

 

▶ 下決定前必先掌握策略 ◀

 

本書作者莫布新利用自己在投資產業的經驗,加上心理學、科學上的知識,分析個案決定「錯誤」的關鍵,點出思維慣性的缺陷,教大家避免「犯蠢」的三個步驟——

 

【STEP 1】做好心智準備:認識錯誤案例,檢討其原因。

【STEP 2】認知情境問題:找出「錯誤」的關鍵,了解到犯錯的風險程度及可能性。

【STEP 3】建造心智工具:因應生活情境建立技能,減少潛在錯誤的可能。

 

▶ 搞清楚「蠢」從何而來? ◀

 

我們的大腦如《快思慢想》一書所言,會運用不同系統思考。麥可.莫布新試著反問讀者,從直覺(快思)轉入到邏輯思考(慢想)後,你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行動?還有你可能不知道運氣會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利的結果是否能代表思維過程正確?理解以上問題,你才會知道自己「蠢」在哪裡。

蠢沒有錯,蠢在你以為自己不會錯。不想「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應該試著理解自己的思考盲區,決策前「再想一下」,讓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年度傑出教授」麥可.莫布新,透過本書教你如何做高效決斷的訓練。

 

名人推薦

▶ 各界推崇 ◀
★美國《商業週刊》年度傑出教授、摩根史坦利戰略首席顧問的思維判斷必讀經典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強力推薦——訓練自己做出更有效、更強大的決策
★魔球經理人比利.比恩:「我絕不希望我的對手看過這本書!」
★美國《商業週刊》、《時代》雜誌、《富比士》雜誌、《紐約客》、《Fast Company》、《Strategy+Business》等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作者

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董事會名譽主席,於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近30年。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曾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並曾受美國《商業週刊》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選。
著有《解讀市場預期》、《長勝》、《魔球投資學》等書。
譯者簡介
胡瑋珊
中興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新聞編譯、記者,目前為專業口筆譯人員。譯作四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殊榮。譯作散見財經、企管、科技、勵志等各領域。

目錄

前 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一章【思考盲區1】外在觀點——你只想到你自己
多數人在許多時候都過於樂觀。社會心理學家區分出以下三種會導致人們接受內部觀點的假象:優越感的假象、樂觀的假象、控制的假象
第二章【思考盲區2】開放選項——我們的頭腦怎麼了,讓我們聚焦於過於狹隘的焦點
未能充分考量選項或可能性,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從醫療診斷失誤,乃至於對某個金融模型過度信任都是
第三章【思考盲區3】專家限制——演算法比較可靠嗎?
第一個錯誤的決策制訂:利用專家,而不是數學模型。第二個決策錯誤:依靠專家的智慧,而不是群眾。
第四章【思考盲區4】情境知覺——手風琴音樂如何提升勃根地葡萄酒的銷售量
研究人員將法國和德國的葡萄酒緊密陳列,並附上小小的國旗以作識別。當播放法國音樂時,法國葡萄酒的銷售量佔77%。而當播放德國音樂時,當時有73%的消費者選擇德國葡萄酒。
第五章【思考盲區5】數大即不同——蜜蜂如何不靠房地產仲介就找到最好的蜂窩建地
如果你想了解螞蟻群落,不要請教一隻螞蟻,牠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群落才是你該研究的重點。
第六章【思考盲區6】處境證據——外包「夢幻客機」如何成為波音公司的噩夢
在尚未充分了解策略成功或失敗的條件之下,便欣然採納。外包並非在各種情況下都是有利的。
第七章【思考盲區7】臨界點——請注意「最後一根稻草」
在2000 年12 月,奧雅納的工程師招募在橋上行走的志願者,以確定在哪一種程度下會產生不安全的搖擺。他們的測試顯示,可以容許156人走在橋上,而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只要多增加10 人,就會造成振幅的巨大變化。
第八章【思考盲區8】技能與運氣有別 —— 為什麼投資者經常買高賣低
成功=一些天賦+運氣/大成功=一些天賦+很多運氣
結 論 是該「再想一想」了——如何能夠立即改變你的決策模式

序/導讀

引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 年 12 月,兩件似乎毫無關連的事件相繼發生。首先是心理學家史蒂芬.葛林斯潘(Stephen Greenspan)發表其著作《上當受騙紀事錄》(Annals of Gullibility,暫譯)。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潘在書中解釋,我們何以容許他人占我們便宜的原因,其中也討論了涵蓋金融、學術與法律等領域的欺騙案例。最後,他以提供不再上當受騙的有益忠告,做為這本書的結論。
第二件事則是由柏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所主導、史上最大龐茲騙局(Ponzi scheme)的曝光,不疑有他的投資人付出了超過 600 億美元的代價。龐茲騙局是一種詐欺犯罪手法,基金管理人運用來自於新加入投資人的資金,以支付先前的投資人。由於沒有實質合法的投資活動,當幕後操盤者找不到足夠的新投資人時,整個騙局就會崩盤。當投資人被金融海嘯嚇壞了、紛紛要求贖回投資資金,而馬多夫無法滿足時,他的騙局便全盤瓦解。
諷刺的是,聰明而又深受敬重的葛林斯潘,竟然在馬多夫主導的龐茲騙局裡失去其退休積蓄的 30%。以上當受騙為題寫了本書的作者,最終還是被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騙徒所欺騙。持平而論,葛林斯潘並不認識馬多夫。他投資了一支把資金轉投資到這個騙局的基金。而葛林斯潘慷慨仁慈地分享了他的故事,說明他為何會被以後見之明來看,好到不可能是真實的投資報酬所吸引。
如果你要求人們回答,有哪些形容詞與良好的決策者相關,通常可見「有智慧」和「聰明」等字眼。不過,歷史上有許多因為認知錯誤,聰明人做了壞決定而造成可怕後果的例子。讓我們來看以下這些案例:
.1998 年夏季,美國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損失超過 40 億美元,最後必須由銀行團出資拯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資深專業人員(其中有兩位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危機發生之前一直都相當成功。就一個團體而言,這些專業人員擁有全球任何組織中最頂尖的心智,而且他們自己也是其所管理基金的投資大戶。後來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未曾充分考慮到大幅的資產價格波動所致。
.2003 年 2 月 1 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機上 7 名組員全部罹難。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擁有全球公認最頂尖與最聰明的工程師。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之所以解體,是由於一片泡沫絕緣材料在起飛發射時脫落,繼而損害了太空梭重返地球時保護機體免於高熱的能力。泡沫絕緣碎片並非新的問題,但因為之前沒出過意外,工程師便忽視了這個問題。與其考慮碎片的風險,航太總署反而把沒出現問題當成萬事平安的證據。
.2008 年秋天,在短短數週內,冰島的前三大銀行相繼破產,國家幣值貶值超過 70%,股市則狂跌超過 80%。當銀行部門於 2003 年私有化之後,大型銀行將其資產從原本約為冰島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倍,增加為將近十倍,速度之快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銀行體系的最快速擴張」。世人公認冰島的國民教育良好、慎重自制,但人民卻捲入了以債養債的消費狂潮,資產價值上揚飆漲。在冰島,或許每一位個體都能夠將自己的決定合理化,然而集體而言整個國家卻朝著經濟的懸崖快速墜落。
沒有人一早醒來就想著,「今天我要做出壞決定。」然而,我們都會做出壞決定。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某些最大的錯誤是由根據客觀標準而言非常有智慧的人所犯下的。聰明人會犯下龐大、愚蠢而且後果嚴重的錯誤。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齊思.史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認為,我們用來判斷聰明與否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t quotient, IQ)測驗,未能測量優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雖然大多數人表示,理性思考的能力是優越智慧的明顯表徵,」他認為,「標準的智商測驗卻無法測試出一個人有無理性思考的能力。」心智的彈性、內省能力,以及適切調整、校準證據的能力,都是理性思考的核心,但在智商測驗裡卻大都付之闕如。
聰明人之所以會做出壞決定,是因為他們就如我們一般人一樣,在心智軟體上都擁有相同的「出廠設定」,但這套軟體的設計並非為了處理今日的諸多問題。因此,我們的心智經常想要以「出廠設定」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事實上另一種較佳的方式卻需要一些心智上的努力。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光學的幻影:你認知到某一個影像,但實相卻是不同的東西。
除了心智軟體的問題之外,聰明人之所以會做出壞決定,是因為他們抱持錯誤的信念。比方說,身為偵探人物福爾摩斯的創造者而名聞遐爾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就相信多種型態的靈魂論,例如仙子的存在。這些信念會阻礙我們進行清晰的思考。要做出好的決定,你必須經常再想一想,而這正是我們的心智所不願意的。
聚焦在錯誤上似乎聽來沮喪,不過本書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機會的故事。機會以兩種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首先,透過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你能夠減少所犯錯誤的數量。根據史坦諾維奇和其他人的研究,如果你在聰明人下決定之前,能事先向他們解釋,問題可能會如何出錯,則他們解決問題的表現會比毫無指引時要好。史坦諾維奇大聲疾呼,「唯有當你事先提醒時,聰明人的表現才會比較好!」其次,你也能看到其他人所犯的錯誤而加以運用。正如敏銳精明的生意人所知之甚詳的,一個人的錯誤是另一個人的機會。假以時日,最能理性思考的人就會是贏家。本書即是討論如何認清這些機會。
接下來,我將帶領你走過以下三大步驟:
.準備。第一個步驟是心智準備,此過程將讓你學習到我們常犯的錯誤。在每一章節裡,我會討論一個錯誤,佐以一些專業上的實例,同時提供學術研究資料,來解釋這些錯誤發生的原因。我也會檢討這些錯誤如何造成重大的後果。即使擁有最佳的意圖,投資人、商人、醫師、律師、政府官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仍然做出拙劣的決策,而且通常付出極高的成本。

.認知。一旦你知道錯誤的類別,第二個步驟便是認知情境中的問題,或稱為情境知覺。你在此的目標是:認知你所面臨的問題種類、你可能犯錯的風險,以及你需要何種工具以便做出明智選擇。發生錯誤的原因通常起源於一種失調:在你所面對的複雜事實及你用來對應複雜事實的簡化心智習慣,兩者之間的失調。挑戰在於,如何在表面上看來似乎相異的領域之間,創造心智上的連結。你將明瞭,多元領域的方法能夠在制訂決策時,激盪出偉大洞見。
.運用。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是,減少你可能的潛在錯誤。就如同運動員為了準備一項競賽而開發其整體技能,本書的目標是建造或改善一套心智工具,以因應生活實相。
順帶一提的是,我自己對於這些認知錯誤並沒有免疫力,而且仍然會犯本書中我所描述的每一個錯誤。我個人的目標是,當試圖做決策時,能夠認知到自己正踏入危險區域,然後放慢腳步。關鍵在於,如何在適當的時機尋找到適切的觀點。
和其他許多教授金融學的老師一樣,我也會跟學生進行實驗,說明聰明人做決策時是如何掉入陷阱。在一項實驗中,我在全班面前拿出一個裝了硬幣的玻璃罐,要求每個人各自出價投標全部銅板的價值。大多數學生的出價都比實際價值低,不過還是有些人出價遠高過銅板的價值。最高的投標者贏得這場拍賣,但其代價則是,支付金額超出實際幣值。這就是所謂「贏家的詛咒」。這個觀念對企業併購非常重要,因為企業爭相出價、併購一家目標公司時,出價最高者往往多付出太多錢。這項實驗讓學生(特別是獲勝的學生)獲得第一手的寶貴經驗。
為了讓實驗更有趣,老師通常會把實驗設計成競賽,表現最佳者可以獲獎。我曾經參加過哈佛大學主辦,一場為期兩天的「投資決策及行為金融學」研討會,其中有幾次這樣的競賽。之前的閱讀與教學經驗早已讓我對這些實驗相當熟悉。然而,第一次參與實驗時,我的表現實在平平,比平均水準還低。不過,後來我研究了其中的原理,練習認清問題,並且學習適當解決問題的技巧。
第一項實驗是測試「過度自信」。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橋牌冠軍的查克豪瑟(Richard Zeckhauser)發給參加者一張列有十個不常見的問題,例如:亞洲象的懷孕期有多長,然後要求一個最接近正確答案的預測值,以及一個正確答案落在 90% 信賴區間的高低預估值。比方說,我可能會推估大象的懷孕期應該比人類長,然後猜測 15 個月。而我也有九成的把握,正確答案會落在 12 到 18 個月當中。如果我的能力與我的信心相符,那麼我會預期十次中有九次,正確答案應該會落在那個區段。不過,事實上大多數人只有 40% 到 60% 的時候正確,而這反映了人們的過度自信。即使我並不曉得那十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我有預感自己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出錯,於是便調整了最初的預估。最後我贏了那場競賽,得到一本書。
第二項實驗則展現了理性思考可能出現的失靈情形。實驗中,全球頂尖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要我們寫下從 0 到 100 中的任一整數,最接近全體平均猜測值三分之二的人就獲勝。在一個純粹理性的世界中,所有參加者會冷靜地進行層層推論,最後得出這項實驗最合乎邏輯的解答,也就是 0。不過,這項遊戲的真正挑戰包括必須考慮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你可能選了 0 而獲勝,可是如果任何人選擇了一個大於 0 的數目,你就無緣得獎。順帶一提,最後獲勝的答案,通常都介於 11 和 13 之間。我也贏了那場競賽,而且得到一件 T 恤。
塞勒把獎品丟給我的時候,嘴裡一邊發牢騷:「你不該得獎,因為你早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沒錯,我早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關鍵所在,也正是本書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