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孔子說「人不可貌相」,否則會「失之子羽」,因此,很多非議人相學的人士,據以呼籲大家不要看相,否則會踏入宿命的陷阱,或是看到某人容貌醜陋而認為其才華平庸,或看到某人容貌俊美而認為其才華過人。其實人相學與孔子計不衝突也不矛盾,意義也完全相同。因為孔子當時是在與弟子們討論做人處事的道理時,舉宰予子羽為例所做的引喻而已。據《史記、孔仲尼弟子傳》記載孔子曾謂:「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氏家語》亦記載謂:「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由此可證孔子所言之「人不可貌相」之語,並非指不要看相之謂,而是指吾人看相時,不能以容貌美醜作為看相之取捨標準。
至於書中所舉人物實例人物,固然已是大富大貴之人,但將來是否可在歷史上流芳百世,則筆者尚不為其蓋棺論定,因為能在歷史上流芳百世之人,必須具備過人的膽識,而觀看其器識的方法,據先賢所示,必須與其人共同生活三年,至少共同生活三天始之梗概,而真具有器識的人,其平生並不一定就能達到大富大貴的境界,但必定能成為世界之和平,人類之福祉,民族之振興團結,國家之富強統一,有非比尋常的貢獻,或是在思想哲理、文化藝術、科學發明上有偉大的成就則是必然的共同現象。否則,其人雖已是大富大貴之人,亦不能在歷史上流芳百世,甚或在歷史上留下罵名。